如果有朋友的腸胃道功能比較不好的~
應該要注意下列食物的攝取唷~
以下是可以讓大家當作參考的唷~
白糖
它有利於細菌在腸道內的迅速繁殖,特別是大腸桿菌。它易於形成草酸,是風濕病的誘因。
日本專家曾指出,多吃白糖對小孩會產生三大危害,第一是骨折,第二是脊柱側彎,第三是齲齒
另外,白糖不但缺乏維生素與無機鹽,而且會無情地消耗體內本來就不多的無機鹽和B族維生素,這無疑也就削弱了身體的抗癌能力。糖還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直接的有害影響,會使白血球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,使身體難以消滅癌細胞。 英國一位學者專門研究過糖的危害,他在著作《甜食與危害》中,不但研究了糖對肥胖症、心臟病的作用,而且還相信糖具有致癌的催化作用。所以食用時,要避免過量。(參考網站http://www.healthno1.com/health/feature/html/fe-cancer-20000620a.html)
所以說,我們絕不能把糖當作哄小孩的專利品啊!警告好嗜甜食者,不要過分偏愛唷~
酒精
根據最近挪威的研究結果,酒精與結腸癌、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。
酒精不但容易造成意外﹐並且傷肝﹐更會造成營養素的大量損耗與流失﹐並且已被美國食品管理局公告為致癌物質。
經常大量的飲酒﹐對身體會有嚴重的傷害﹐最明顯的就是肝﹐喝酒把肝喝到肝硬化的案例時有所聞。它也會刺激胃壁﹐造成潰瘍。酒精更直接刺激血脂肪的上昇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酒更能使營養狀況向下沉淪。它會影響腸壁對維生素B群的吸收﹐並增加它們的消耗(代謝酒精需要維生素B群!)。這裏面受影響最大的是葉酸﹐肝臟中原本儲有一些葉酸﹐酒精會把它們趕出來﹐最後隨著廢物從尿中排出。因此嗜酒者﹐容易缺乏葉酸﹐組織器官(例如腸黏膜、皮膚)時常需要更新細胞,因缺乏葉酸就會產生問題,首當其衝的是血液﹐無法補充足量的紅血球﹐造成貧血﹔腸壁細胞也因為更新不及﹐造成吸收營養的能力衰退﹔皮膚也加速地老化。酒精也會加速鎂鋅等礦物質的流失。加上酒喝多了﹐就影響了其他營養食物的正常攝取與吸收﹐最後使營養素入不敷出﹐造成營養失調﹐而衍生更多的疾病與不舒爽。(參考網站http://www.healthhouse.com.tw/info/everyone/alcho.htm)
一杯酒二杯油~酒精會影響營養的吸收﹐還會造成發胖唷~
而且喝酒不開車,開車不喝酒,免的傷人傷己唷~
肉類
它沒有富含纖維素的纖維。如果沒有充分咀嚼,就不易消化,而且成為腸內腐敗的元凶。我們看到,在那些肉類消費大國內,結腸癌的發病率在直線上升。
飽和脂肪
(動物脂肪、人造奶油) 飽和脂肪不規則地刺激膽汁分泌,以此產生大量的膽汁酸。另外,飽和脂肪的富集改變了腸道內的菌群狀況,增加了那些促使膽汁酸鹽變為致癌物的細菌含量。那些固体的植物脂肪,與自然的不同,它們增加了對維生素F的需要量,從而打亂了正常的免疫過程。
膽固醇是由「飽和脂肪」轉化來的。動物類食品都含有高量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,最大的缺點就是促生膽固醇。植物類食品不含任何膽固醇,但是仍有脂肪;像椰子油和棕櫚油,有高量的飽和脂肪;牛油果則含有高量不飽和脂肪。
為什麼膽固醇、飽和脂肪對身體不好呢?因為它們很黏,黏在一起,黏在血管壁上,塞滿了血管,就是血管栓塞,造成中風、心藏病。統計顯示,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會死在血管栓塞上面。膽固醇及飽和脂肪,是美國第一大死亡原因。所以,健康的飲食一定是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都很低的食物。
當然,人體需要膽固醇,但是你不必由食物中獲得。偶而吃些羊奶、cheese,沒大妨礙,但是,如果你每天都吃肉,你的血管就會充斥膽固醇,動脈容易堵塞,你得到高血壓、心藏病、膽結石、賀爾蒙失調等疾病的機會就很大。如果你正在生病,根本就不應該吃任何膽固醇及飽和脂肪。(參考網站http://www.rnr.com.tw/menu-2-m-8.htm)
谷蛋白
“它是靠維生素E來消化吸收的。維生素E存在於生的小麥粒、大麥粒、黑麥粒、燕麥粒或蕎麥粒中。當這些麥粒被磨成麵粉或是煮熟後,維生素E就被破壞掉了。谷蛋白形成一种糊狀的粘性物質,附著在腸道內壁上。它延緩了食物的通過,容易引發腸道腐敗,而且妨礙了B類維生素的吸收。”[索萊耶(Soleil)醫生]
精製麵粉
它容易使大便變硬,特別是在食物中缺乏天然食品,如水果和蔬菜的時候。
精製麵粉的過程中常將原始穀物經碾磨、粉碎、精練等更多的加工,因此白麵粉與五穀雜糧比起來,自然流失了許多的營養成份。 由於五穀雜糧大都保留完整的麩皮,因此含有比較豐富的纖維、維他命和礦物質。這也是目前倡導大家返樸歸真、多吃五穀雜糧的主要原因,榖類還可以幫助解決便秘的困擾。
我們仍然應該多吃一些五穀雜糧,因為至少可以吸收到豐富的營養素。
(參考網站http://blog.yam.com/oms/archives/232941.html)
奶油和黃油
它們使腸道內壁的滲透性增強,這樣細菌就很容易通過。
參考網站http://china.sina.com.tw/eat/art/1911.shtml